Saturday, August 29, 2009

奧林匹亞數學

我曾經說過,我每年都還是會去做奧林匹亞的數學競試題,一方面想看看自己的金牌是否生鏽了,另一方面,也是做為我臨睡的一種娛樂。

很多人對奧林匹亞有種誤解,覺得競試的數學題都是很高深莫測的題目,其實不然,很多競試題是你我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理解的。這個比賽一天比三道題,而第三題和第六題通常是安排為當天最困難的題目。我很喜歡今年的第三題和第六題,在這裡可以和大家分享:

3. 有一個嚴格遞增的正整數數列s1, s2, s3, ..., 其中第s1項,第s2項,第s3項, ... 是一個等差數列,第s1+1項,第s2+1項, 第s3+1項, ... 也是一個等差數列,證明原數列是等差數列。

解說,假設原數列是 5, 17, 50, 88, ... 要符合上述條件就得第5項、第17項、第50項、第88項 ...是一個等差數列,第6項、第18項、第51項、第89項 ...也是一個等差數列。

6. 有一隻蚱蜢在數線上從原點向右邊跳躍 N 次,已知牠會分別跳s1, s2, ..., sN 步,s1, s2, ..., sN 都是正整數且兩兩相異,但不知道其順序。也就是說牠的起點為0,終點一定為s1+s2+...+sN。現在你可以在起點和終點之間任意設下N-1個陷阱(不含起點和終點),求證蚱蜢一定可以找到一種跳躍的順序避開你的所有陷阱。

這兩個問題,我相信國中生就能夠理解了,但它們足以難倒世界上頂尖的高中生,甚至是數學系教授。我自己是解出第三題了,第六題還在想。

我最喜歡的數學題,在於簡明的敘述和複雜的答案。費馬最後定理就是一個有名的例子。我總認為數學題的敘述只要超過三句話,就不夠"純潔"了。美麗的數學題,是老嫗能讀、天才難解。如果有人認為,奧林匹亞的數學題像是遙不可及的天書,那就是完全不瞭解這個比賽的內涵。

那麼,題目大家都懂,為什麼對一般人來說那麼難? 我下的結論是,因為台灣的數學教育方式,和比賽題的內涵,是背道而馳的。

台灣的數學教育,是想辦法把所有聯考可能出現的題目都拿來分析,看什麼公式的出題率高,月考、期考、模擬考不斷的考你。但是要怎麼"想"數學,似乎不是什麼教學的重點。誰有空在聯考一個小時的時間裡在那邊慢慢想啊? 我每次只要聽到補習班又在那邊題型、口訣我就覺得頭快要爆炸了。難怪大家"考"不好奧林匹亞數學嘛! 誰能告訴我上面那兩題是什麼"題型",又有什麼口訣? 數學真的不是這樣的一門學問。

那到底要怎麼樣才能"學"奧林匹亞數學? 當我在家教奧林匹亞數學時,我要教的是什麼? 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第一名,是學習觀察力。這就像武俠小說中的獨孤九劍,題目只要是有形的"招式",就必定有"破綻"可以攻擊。所以為什麼敘述越簡單的題目往往越難,就是因為難以從簡短的幾個字中找出解題的正確方向。

如果你問我數學到底有沒有公式、有沒有口訣,我還是會說有,但這是大方向的公式、大方向的口訣。最簡單的例子,如果題目是證明一個不等式一定成立,那第一件事就是看這個不等式是不是齊次,如果不是的話,那一定不是用算幾不等式或柯西不等式,因為這兩個都是齊次的不等式。遇到那樣的題目可以想辦法移項配方,因為(x+1)^2 >= 0這種式子並不是齊次式。我不知道類似這樣的觀念是不是公式、是不是口訣,但這是一種由觀察得來的概念,而非死背。

你問我學數學什麼時候最快樂,那就是學到一個這樣的概念。我在研究所的時候自己去旁聽一門數學課,結果學到這樣的概念:要證明"X可能不存在",只要證明X發生的期望值小於1即可,不一定要構造出X不存在的情況。這點可以運用在上面的第六題,也就是說你不一定要構造出一種蚱蜢跳躍的過程來避過所有的陷阱,你只要證明蚱蜢掉進陷阱的機率小於1即可。這是相當有趣的想法。我自己有另一道題也是不透過構造而證明不存在性,但那題的概念與此完全不同(也是很有趣的題目)。我認為學到這樣的想法就像是打電腦遊戲撿到寶藏或神奇裝備一樣,它增長了我解題工具的數量。

我希望我們的數學教育,可以從其哲學上做徹底的更新。學數學不是要把所有可以出的題目都先拿出來讓你練習,而是要訓練你面對沒看過的題目你的解題工具夠不夠解開它。這個根本的思想沒有改過來,再多的數學教改對我來說都是浪費時間。我聽說小我幾屆的國手們,有人開始在背解答,那真的是暴殄天物,把好好的題目都浪費了。想不出來就想不出來,不要偷看解答,是搞數學的基本氣節。將來有一天在做研究時,你碰到的問題可以查解答嗎?

我想告訴我的學生,老師不知道聯考有什麼考古題,也不知道今年會考什麼題目,但無論考什麼,你一定都能想得出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