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6, 2016

情商培育重於智商培育

曾經與朋友討論學區的問題,說到有些父母要求好學區,是因為要給小孩最好的教育,這就讓我思考,難道我不給小孩最好的教育嗎? 那為什麼我對學區似乎沒有太大的追求?

在我的觀念中,孩子在青春期以前,最重要的是要培育情商而非智商。面對事物的態度和情緒管理的能力,是我教養的重點。從這個角度出發,好學區能夠幫助情商的培育嗎? 我看不太出來,也因此對我來說追求最好的學區總非我的首要考量。我甚至覺得,嚴格來說,智商幾乎可說是天生並且無法養成的。從智商的定義,是孩子思考的能力超齡的比例(例如智商180是指10歲的孩子有18歲的思考能力),但學習的內容並不會直接增加智商。所以有些私力學校超齡學習、或是學得更多,並不直接等於增加智商。

然而情商卻是值得父母投資的,因為這是父母願意花時間就可以得到直接回報的領域。首先,孩子必需從父母身上學到愛和關懷的能力。我看過太多例子,就是成人在愛和關懷上有虧缺,都可追溯到原生家庭的問題。重點是這項工作不是可以外包的 - 孩子的課業學習、看顧、接送、相關家事都可以外包,但一對一的關係建造是無法外求的。在關懷上,最簡單的就是每天陪孩子聊天,關心孩子的狀況、在學校發生的事情等等。不要任何事上都給意見,做一個聆聽者,而非仲裁者。在孩子情緒上需要安慰時,要給予幫助,讓孩子能夠練習自己管理情緒。在愛上,最重要的就是把每一個相處的時刻都當做愛孩子的機會,投資時間和孩子一起玩。

有人會問說:這不就是愛的教育嗎? 但我對這四個字有特別的解釋。對我來說,愛孩子並且教會孩子去愛別人才是愛的教育。愛孩子卻無法讓孩子去傳遞同樣的愛心就只是愛,而沒有教育在當中。也因此,雖說上一段談論了一些愛孩子和關懷孩子的簡單方法,並不能說是完全。從教育的角度來說,還必須設計「課綱」,要讓孩子在生活中去實踐愛與關懷。而「課綱」的設計,一定要從孩子目前的心智和情緒處理能力來入手。這也就是為什麼上一段所說,父母要先做個聆聽者。能夠知道孩子當前的狀況,才能夠適度調整教育目標,不會做出超過孩子能力太多的要求。

情商的培育其實和智商的培育差不多。在學科上考試的題目通常不會是作業的題目。當孩子面對到一個父母沒有明確教導過的情境時,就是父母觀察孩子反應的最好時機。假定孩子已經被教導要分享玩具,就可以觀察孩子會不會分享座位等。一個凡事都告訴孩子該怎麼做的父母,就好像每題都告訴學生答案的老師一樣,將永遠無法知道孩子的學習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如果孩子的答案和父母的期待不同(例如孩子不懂得分享座位),不見得一定要在當下糾正(除非影響到其他人),但一定要在事後(例:當天晚上)瞭解孩子這樣選擇的原因和背景,去挑戰(不是糾正!)孩子想法中有錯誤的地方,問他知道不知道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不分享的後果通常是不得人緣等等)。這就是一次教育的機會。

另一個時常被誤用的工具是處罰。打罵通常是錯誤的處罰方式,但「打罵教育」比「完全不教育」要好上太多。當孩子做出錯誤的行為時(或續用上一段的說法:答案錯誤時),父母當然要採取行動。所謂打罵的問題是,孩子很容易把避免被打罵做為行為選擇的原因。我有時問小孩說為什麼不做某件事,最怕聽到的回答叫做:「因為爸爸會罵」,這叫一切的真理都建築在爸爸有沒有罵他上面,真是失敗的教育。所謂愛的教育裡的行為糾正,不外乎:隔離現場、情緒控制、理性引導、關係重建。前兩個步驟大抵上是讓小孩先自己平息心中的負面情緒(如果是無心之過多半可以跳過),理性引導就是要建立「結果導向」的價值判斷,讓孩子知道做什麼樣的事情會得到什麼樣的後果。最後一步(時常被忽略),通常只要一句「你覺得爸爸這樣罰你是因為討厭你,還是為你好?」就非常足夠了。一旦模式建立你會發現真正需要用其他方式處罰孩子的情境真的不多。

如果你很願意花時間培養孩子的智力教育,我會先建議你好好花時間培育孩子的情緒品格。這是一門終身的課程(從學齡前到出社會的內容都有),但卻是立竿見影,能夠有快速回報的投資!